鄂豫边新四军独立游击队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英勇善战的精神,取得了鄂豫边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短短的一年中,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不断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摧毁了天门、应城、云梦、汉川、安陆、孝感、京山、应山、信阳等县(除县城以外)所有的伪政权,还建立了应城、汉川、云梦等县的抗日政权。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边区游击战争已经展开,李汉鹏统率之伪军被消灭,应城伪军全部“反正”,土匪暂告肃清,抗日根据地业已建立。日寇在我军打击下,不敢随便四处骚扰,民众生活已逐步安定,抗日秩序逐渐恢复。同时,边区群众运动广泛开展,群众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恢复和建立全边区的抗日政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欧洲的战争。日本为了配合对德国作战,企图早日灭亡中国,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形势出现了“日寇加紧诱降,美英加紧劝降,汪精卫卖国投降,蒋介石妥协动摇”的政治局面。政治形势的改变,使我军处境更加艰难。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领导边区人民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就必须进一步统一党的组织,统一抗日游击武装,以加强党的领导。1939年11月,中原局决定将豫南、鄂中、鄂北、天汉的党组织统一起来,组成新的鄂豫边区党委。鄂豫边区党委由郑位三、陈少敏、李先念、陶铸、刘子厚、任质斌等11人组成,郑位三任书记,陈少敏为副书记(郑因身体不好未到任,由陈代理),李先念任军事部部长,陶铸任统战部部长。鄂豫边区党委下辖鄂东地委、湘鄂西区党委、豫南地委、随枣地委、天汉地委,鄂中的应山、安陆、云梦、孝感直属区党委。
1940年1月,刘少奇指示,鄂中、鄂东、豫南的部队统一编为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下属6个团队和3个总队。1940年2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李先念:“武汉附近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这次经验证明,一切敌后地区,不论在华中或华南,我党均可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并且可以存在和发展,但其先决条件是地方党应有组织武装的坚强决心与工作布置,有不怕与顽固派磨擦的勇气与意志。”
1940年4月,日寇又调集10万余人,先后集结于京山、钟祥、随县、信阳等地,分三路进犯襄樊,进而威胁老河口李宗仁之第五战区司令部。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寇西进,也调集了20万兵力进行阻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为牵制日寇西犯,配合友军正面作战,曾先后袭击黄陂、随县、孝感、安陆、应山、应城、京山及礼山各县境内的敌伪军20余处,破坏公路100余里,割获电线1万余斤。国共两军互相配合,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相继克服明港、鸡公山、柳林等据点,并将日军包围于襄东地区,消灭了许多日军,击退了日军的西进。
鄂豫边区党委还遵照党中央关于争取顽军、瓦解伪军、打败日寇的指示,除了打退一些顽军的进攻外,还争取了杨经曲、黄人杰等伪军的“反正”,进一步扩大了挺进纵队的队伍。我军英勇作战,消灭了大量的敌人。
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我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1940年,鄂豫边挺进纵队就发展到11个正规团,军队有12000多人,较前扩大了6倍以上,根据地范围也扩大了10倍。除原有的应城、云梦、汉川完整的政权外,又增加了汉阳、安陆、京山、孝感、天门、信阳、随县、钟祥以及路东之黄陂、黄安、大悟、罗山之一部分政权,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就这样创立和发展起来了。
1940年1月,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我党对蒋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揭露了蒋介石反共投降的真面目。1940年1月20日,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鄂豫挺进纵队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参谋长刘少卿,全师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正规旅,第一、二两个地方游击队及区党委警卫团,全师指战员约15000人。4月10日,五师各部一律开始启用新番号,并分别举行了隆重的整编誓师典礼。五师的建立,标志着鄂豫边抗战进入了新阶段。
党中央、毛泽东对鄂豫边区也极为重视。皖南事变后不久,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建设的三个基本战略地区的第一个就是鄂豫陕边。电文指示,鄂西、豫西、鄂东三个方面,鄂东即令现有之浠水、黄冈支队及路东支路担任,加强其政治领导能力,鄂西、豫西均随着日寇的进展向前推进。电文还要求,应很好地利用蒋日矛盾,实施我之战略发展。
接着鄂豫边区党委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于1940年4月1日至5日,在京山向家冲召开了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改参议会为代表大会制度。大会按“三三制”的原则,选举产生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许子威当选为行署主席,张北庄、杨经曲为副主席。行署下设鄂东、襄西、天汉、信应4个办事处,还有安陆、应城等6个直属县政权。边区的政权建设的完成,标志着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鄂豫边区辖湖北、河南50多个县市,位于平汉线两侧,汉水、长江横贯其中,它连贯着川东、湘北、陕南、豫西、豫南、皖西、皖南与赣北,位于祖国的心脏地带,南北皆可控制京汉大动脉,西可控制入川门户,南可威胁武汉之敌。同时它北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相连,东与苏北、山东,南与华中等根据地互为犄角,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以日军把它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向它发动进攻,都被我军击退。
鄂豫边区的战略地位,让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可阻击日军由北向南,又可拖住南方之敌,使其消耗兵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配合友军作战,阻击向西之敌,使蒋介石不敢大规模反共,不敢完全破坏统一战线;在鄂西战役中,新四军五师逐步开拓了整个襄南地区,控制了汉阳到公尊龙凯时长数百里的长江航道,给盘踞在武汉的日伪军以严重的威胁,并为挺进洞庭湖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中原的中坚力量。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东起皖西宿松、太湖及赣北的彭泽,西至鄂西宜昌,南至湖南南县及鄂南通城,北至豫中叶县、午阳等包括50多个县的广阔地区,解放了1300万人口,建立了38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和7个专区。同时,还建立了鄂豫皖赣军区,包括7个军分区,3个正规旅、3个独立旅和地方武装共6万多人的部队,民兵达30万人。
鄂豫边区这支强大的人民武装,经过长期的英勇奋战,成为中原地区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原和全中国的一支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