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 普查要闻
国新办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举行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21-05-19】
-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
- 【编辑:廖忠杰】
- 【阅读次数:57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国务院灾害风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尊龙凯时监管司司长曲琦,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国务院灾害风险普查办公室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尊龙凯时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正在展开。今天我们请来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先生出席发布会,向各位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先生,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先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尊龙凯时监管司司长曲琦先生,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先生,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尊龙凯时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先生。
现在先请郑国光先生介绍情况。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对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席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席大大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2018年10月10日,席大大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将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作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也是基础性工程,强调要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此,经李大大总理批准,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这次普查的主要目标是:
一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六大类22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二要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客观认识当前全国和各地区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种特征,提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三要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健全风险评估与灾害防治区划等技术方法体系,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制度体系。普查成果将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包括应急指挥、救援协调、预案管理、监测预警、物资调配、灾情评估等)、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保险等提供基础科技支撑,也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尊龙凯时和国家尊龙凯时。
这次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涉及范围广,包括致灾、承灾体、减灾能力、隐患、防治等。二是参与部门多,国家层面有17个部门、全国所有省、市、县都参与普查工作。三是统筹要求高,横向部门协调、纵向上下协调、管理与技术协调、调查与评估区划协调等环节多,工作量大。四是技术难度大,需要统一的技术体系、技术规范和软件系统平台。因此,本次普查工作的重点在“统筹”,难点也在“统筹”。
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分为普查前期准备、试点“大会战”、全国试点、全面展开等阶段,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要求,加强普查数据和成果的应用。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普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了普查工作体系。全国所有省、市、县全部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普查办、专职管理队伍和技术团队,编制了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普查试点等。中央层面相关部门也组建了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和技术团队,加强组织实施和对地方的培训与技术指导。
二是完成了普查技术规范等制修订工作,形成了普查技术体系。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各相关部门编制了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45项,研发“1+10”普查软件系统,“1”是国务院普查办,“10”是参与普查的10个行业部门,都研发普查软件,实现了普查软件系统网络互联互通和统一入口登录,形成了分行业和综合性普查数据质检体系,确定了89项上千个指标的数据共享清单和240余项普查评估和区划成果清单。试点“大会战”和全国试点验证完善了普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等。
三是探索形成了普查组织实施模式和普查队伍。各地普查办和主要行业部门落实专职人员,组建“行业部门+综合部门+第三方”技术团队,采取集中办公等形式强化普查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形成了适合地方特点的普查组织实施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查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然我们也看到,各地普查工作进展不平衡,对普查工作重要性、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等认识,以及实施保障和技术支撑等还有不到位问题。2021年是普查工作关键的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巩固普查试点成果,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汇总形成全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数据集,为全面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展普查成果应用,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下面,我们愿意就相关内容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郑国光先生。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2个县,普查试点主体任务已经完成,请问目前试点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下一步将如何推广?谢谢。
郑国光:这次普查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如何动员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尽管过去有些部门也开展了一些灾害的调查,积累了一些数据和经验,但是这次参与普查的大部分部门,还是第一次开展类似的调查,有的还是根据这次普查目标任务的要求,新增一些普查项目。加上部门间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差异比较大,要实现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需要在技术、管理方面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因此,我们采用的是边普查、边试点、边完善的方式,首先选择两个试点进行“大会战”。“大会战”主要是验证我们普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普查的组织实施方式,统筹各方力量,对这次普查涉及的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协同磨合。在两个试点“大会战”基础上我们选择全国31个省区市和生产建设兵团一共120个县区进行试点。试点是想进一步验证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探索适合地方特点的普查组织实施模式,同时也要进一步锻炼普查队伍。所以,试点也是全国广泛动员,各省练兵培训,为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打基础、做准备。
经过上下努力,近一年的试点,普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进展。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是普查工作的基础。试点工作过程中,省区市三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是这次普查顺利开展的一个基础。因为有了高度重视,思想统一了,行动就能够统一,就能够顺利推进普查工作。刚才讲到,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县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的普查班子和技术团队,健全了工作机制,也争取了经费的保障,这是试点取得成效的一个基础。
第二,做好统筹协调是普查工作的重点。这次普查特点是多部门、多层级共同参与,这是普查最突出的特点。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普查工作机制。多行业领域能够做到协同推进,可以避免出现“木桶效应”,影响整个普查的进展,遇到重大问题,我们就能够及时组织多部门、多层级协商解决。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主要是压实责任,地方党委政府在这次普查中负主体责任,各级普查办要负责相应的统筹协调责任,各行业部门要发挥自身专业和行业组织优势,要负责协调和普查责任。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技术团队的作用,协同做好普查试点工作。在这次试点当中,县级层面形成了政府组织、行业主导、分包分干、第三方技术支持、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北京房山区的试点“大会战”,先后有2400多人参与这次普查工作。在地市级层面,主要围绕综合、质量、应用等环节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省级层面,围绕任务分工、进度把控、数据成果汇交、监督检查等环节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于保证普查工作高效开展都十分重要。第三,做好技术支撑和培训是普查工作的基础。这次普查工作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建立了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支撑团队,强化部门之间的技术统筹,形成技术组常态化工作机制,技术组对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质量审核、软件系统等普查的各个环节要进行技术总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完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对下的技术指导。国务院普查办和我们各行业部门十分重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专家编制了普查的培训教材和培训课件,国务院普查办组织了两次集中培训,各行业也组织了多次行业内部的技术培训。同时,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我们制定了分主题、分类型、分阶段的培训计划,有很多培训课件直接上网,加强线上培训。对于普查办和技术规范的培训,是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据初步统计,国家级各行业部门和各省普查办组织的培训人次已经近百万人次。
第四,既注重普查结果,也重视普查的过程,这也是这次普查工作的一个亮点。因为灾害风险是动态的,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防治也是动态的,普查的目的是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的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尊龙凯时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把普查过程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要通过普查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席大大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通过普查要进一步增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责任感、使命感,压实各地党委政府提高自然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强化灾害风险意识,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
通过普查,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全社会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筑牢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人民防线,提高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普查,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防灾减灾职责分工,充分发挥综合减灾的效益,深化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成果。通过普查,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智慧减灾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基于这次普查统一的底图、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技术规范、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共用,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通过这次普查要进一步锻炼和形成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同时,我们通过普查,要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谋划、立项、实施,夯实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次普查,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业务技术体系,形成常态化的普查工作机制,实现灾害风险动态管理。按照这次普查“边试点、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把这次普查试点数据、成果已经应用到地方的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和公共服务中。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应急管理部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牵头部委,在普查工作中承担了哪些任务,目前的进展是怎么样的?谢谢。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
谢谢你的提问。感谢对应急管理工作支持关心,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普查工作,黄明部长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并且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应急管理部三项任务,即:重要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做到了四个准备到位:
一是组织实施准备到位。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工作列入部门年度重点工作清单,组建工作专班和技术队伍,出台工作规划和系列制度,组织实施工作准备就绪。
二是技术支撑准备到位。组织编制了矿山、危化企业等10项调查和22项评估与区划技术规范;印发了县、市、省和国家四级质量控制的技术细则;开发了统一的信息采集、质检和进度调度管理系统。
三是试点目标验证到位。4月上旬率先完成了应急管理系统承担的10类38项调查任务,实现了“6个验证”,即:验证了技术方案、技术规范、人员保障、资金需求、软件系统和调查组织机制,初步形成全国应急管理系统普查试点数据库。
四是评估工作准备到位。针对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减灾能力、综合风险评估等需求,构建了多套评估与区划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结合北京房山、山东日照岚山试点“大会战”数据,探索开展相关评估与区划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规范和软件系统。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能否介绍一下此次风险普查中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内容和工作进展情况?将如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谢谢。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
谢谢这位记者就地质灾害方面提出的问题。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设在部相关司局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日常协调联络工作,统筹推进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我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为后续更加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进一步突出“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重在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地质灾害及其隐患调查,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风险等级。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域按照极高、高、中和低四个等级划分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求,按照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将区域划分为一般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最终形成全国-省-市-县四级动态更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四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各级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截至目前,全国部署开展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县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为后续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组织方法体系。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要求,指导完成全国1000多个重点易发县(市)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您还谈到我们在应对地质灾害防治上如何加强研判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大,为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建立了服务于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期应对的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制作了年度、季度、月度以及未来72小时、24小时等预报预警等产品,我们和气象局合作,特别是在深化市县这一尺度的气象预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遇到极端气象条件时,启动加密预警,主动开展地质灾害的风险研判。
针对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时段,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落实席大大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指挥调度,就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作出针对性安排。一是充分利用空天地综合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大重大基础地质调查,努力解决好“隐患在哪里”的问题。二是对滑坡体地质结构开展精细化调查和勘察,重点解决“滑坡体结构是什么”的问题,为准确放置滑坡预警仪等监测预警设备提供依据。三是构建“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对滑坡体等地质灾害隐患可能成灾的时间进行研判,及早预警。四是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消除或减轻风险隐患。五是组建了66名国家级专家队伍,在汛期分省驻守,加强汛期技术指导,并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启动响应,派出专家应急组,开展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工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据了解,这次普查将首次实现对全国城乡房屋的全面调查,对城乡房屋建筑单体逐栋定点定位,并采集灾害风险属性信息。但是我们也知道城乡房屋建筑总量的基数大、分布范围广,所以调查的难度也是很大的。请问将如何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尊龙凯时监管司司长曲琦: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对普查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部里成立了专班,正像记者刚才所提到的,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承灾体调查的最大特点就是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的相互结合、相互对应,城乡房屋建筑是总量最大的承灾体,调查数据对于普查的总体成效至关重要。为了完成好量大面广的城乡房屋建筑调查任务,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推动工作。
一是要紧紧依靠各级普查办的统筹协调。这次普查的组织实施原则是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认真落实同级的普查办任务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反映,争取我们和普查办共同推进这项工作,配合普查办推进这项工作。
二是紧紧依靠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城乡房屋建筑的全面调查虽然是首次,但是各级各部门,包括自然资源、教育、卫生、工信、体育、交通运输以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在工作中都积累了一些在本领域城乡房屋建筑的基础数据。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主动通过本级普查办与有关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好这些基础数据,做好内业整合,尽量减轻外业调查的压力。
三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尊龙凯时。普查工作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通过本级的普查办大力开展宣传,并充分发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力量开展好调查工作。
四是要紧紧依靠专业力量的技术支撑。城乡房屋建筑调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别是建筑结构和抗震设防信息等指标专业性更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在指导培训、组织实施、数据质检等各个环节加强技术支撑。我部也将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各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本次普查有哪些具体举措来保障普查数据的质量?谢谢。
陈胜:
谢谢您的提问。您说的对,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国务院普查办为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由国务院普查办统筹研究,各行业部门作为本行业普查数据质量责任单位,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普查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普查办认真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保障普查数据质量的合力。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各行业制定各自质检核查办法,普查办制定综合性审查规范,形成了数十套质量控制内容、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要求。同时,在普查软件系统中设计开发了质检功能和工具,软件自动核查,减少人为干预。
三是加强分级负责,建立国家、省、市、县分类分级质量管理体系,普查数据成果按照县级自检、市级核检、省级抽检、国家级核查的四级质检制度,各级普查机构都有义务核查下一级普查机构提交的普查数据成果,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四是加强执纪问责,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各级普查机构将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和通报曝光,坚决杜绝人为干预普查工作的现象。
曲琦:我把房屋调查这块的情况说一下。房屋调查作为普查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项调查任务,保障数据的质量非常关键,难度也比较大,我们主要采取了几个措施来保证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
一是修订完善技术文件。全面分析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实施方案》和房屋建筑调查技术规范,进一步优化指标,确保这些指标各地易于把握、易于收集,而且能够支撑后续的评估工作。
二是明确各级数据质检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编制数据质量检查核查的办法,压实地方各级对数据质量管理的职责,细化各类技术质量检查核查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三是强化软件系统质检功能。进一步丰富、强化房屋采集系统的质检功能,支撑地方基层在调查过程中、数据逐级汇交过程中开展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
四是持续加强技术支撑。总结试点经验,编制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政策和技术问答汇编,持续更新完善网络培训教程和课件,让地方更好的把握技术规范要求。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我们了解到,本次普查参与的部门比较多,统筹协调的任务也很重。请问国务院普查办是如何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和地方的?谢谢。
陈胜:刚才郑国光先生提到,本次普查难点在综合,重点也在综合,所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至关重要。国务院普查办突出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组建40人工作组和近50人技术组,商有关部门集中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项普查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理清数据共享清单,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衔接;牵头组织技术方案、规范的编制,确保技术体系统一。
二是突出督促指导。建立部门联络员和地方分片联系指导制度,每周四下午定期在线直播指导,开发普查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和实地调研的方式不定期掌握普查信息采集的进度,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地方。
三是突出质量控制。普查办专门设立数据组,出台数据管理办法和综合性审查规范,督促指导各行业制定质检核查办法,采用软件质检和人工质检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
四是突出宣传动员。印发实施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加强对行业部门和地方普查宣传的指导;开通普查工作专题信息网,制作发布普查标志,印发宣传手册、海报,在主流媒体播放系列宣传片、公益广告,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参与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是突出高效运转。国务院普查办持续优化日常运转制度,每周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每月一次普查办全体会,每月一次省级普查办主任和技术组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推动各部门和地方普查工作上下联动、左右衔接。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比如近期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请问此次普查中,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主要任务有哪些?对于类似龙卷风等突发强对流天气有没有涉及?预计如何提升灾害防治能力?谢谢。
谢谢您对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关注。确实如您所说,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所造成的损失占到了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造成的影响更重,已经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次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气象部门承担了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风雹、雪灾、雷电、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其中在风雹灾害中涵盖了大风、冰雹和龙卷风。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此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交流研讨和培训,集中全部门优秀的专家资源,成立了专家组,动员了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已经取得了一些试点的成果。
应该说,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对于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摸清各类灾害性天气可能致灾的风险点、风险区域和致灾的阈值,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发展,在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而且还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需要重点防范,从而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我们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请问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专家和技术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尊龙凯时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
谢谢你的提问。针对普查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这一突出特点,国务院普查办专门成立了由多个部门派出专家组成的技术组。统筹做好技术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普查的顶层设计,保证普查的科学性。针对我国自然灾害致灾因子信息相对分散,承灾体空间分布和属性数据缺乏,历史灾害信息空间精度不高,各级政府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不明,单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不系统等突出问题,本次普查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科学理论,兼顾国际通行的灾害风险标准和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特征,构建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内容体系和技术体系,评估技术兼顾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采纳了学术界关于风险评估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共识,也最大程度进行了简化,以便全国各地组织实施,真正实现在不同等级行政区域上对各类普查成果的综合呈现和综合利用。
二是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和软件系统平台。在多个部门专家不断努力和磨合下,已经完成100余项调查类、评估与区划类、质检核查类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建设形成普查软件平台体系。在试点过程中,加强与地方基层互动,充分验证技术规范的可行性,提升普查软件系统平台的可用性和稳定性,为全国普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是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研究。我们组织技术组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常态化工作中的应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区划,支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主要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布局,制定合理避让、有效防治、风险防控对策和措施;探索普查成果在非常态下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决策指挥、抢险救援、物资调配中的应用,更为科学高效地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尊龙凯时。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当前普查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2022年底前要全面完成。能否介绍一下,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谢谢。 5月下旬,国务院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将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开展全国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到2022年底要完成普查任务,我们安排是这样的:
一是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年底前,各省区市县要完成六大类灾种调查、历史灾害调查,要完成房屋建筑、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系统和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调查,以及完成综合减灾能力调查,还要完成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和汇交工作。要高质量完成好普查任务,技术培训和社会动员非常重要,上周五国务院普查办召开了全国普查试点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本月底到下个月,国务院普查办还将组织全国普查线上线下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对地方的技术指导和督察检查工作。明年上半年,要组织行业部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查办完成单灾种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同时组织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所以,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务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国家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型综合性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形成全国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区划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及时动态更新,持续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
总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利国利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普查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全面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为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尊龙凯时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普查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陈文俊: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